梨狀肌症候群 背後問題不單純

洪辰宇醫師說明如何周全診斷、治療梨狀肌症候群。

梨狀肌症候群的盛行率遠低於腰椎的問題,但門診中自認為得了梨狀肌症候群的患者卻不少,菁英診所復健科洪辰宇醫師不解地說。事實上,診斷梨狀肌症候群並不容易,一方面由於症狀除了屁股疼痛外,還容易引發坐骨神經痛,必須和椎間盤突出等腰椎病灶進行鑑別診斷,以找出坐骨神經痛的真正原因;另一方面,如果診斷真的是梨狀肌症候群,還必須進一步確認是梨狀肌本身出問題、或是梨狀肌受到周圍其他疾病病灶所壓迫、甚或其他間接因素,才能給予適切的治療。

認識梨狀肌

洪辰宇醫師介紹,梨狀肌是一塊長條扁平的肌肉,位在臀大肌的深處,它起源自薦椎的正前方,向外連接到大腿骨大轉子的內側,主要是負責協助大腿做往外轉的動作。由於坐骨神經剛好走在梨狀肌的下方,當梨狀肌受傷腫脹時就有可能會壓迫到坐骨神經,產生坐骨神經痛,因此很容易和常見的腰椎疾病(例如椎間盤突出導致的坐骨神經痛)混淆診斷。

梨狀肌的解剖位置圖 梨狀肌的解剖位置圖

梨狀肌症候群的成因

梨狀肌症候群的成因可以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兩大類,醫師一一說明。原發性指的是梨狀肌本身出問題,例如:一屁股摔倒在地後,在梨狀肌內產生了血腫或是骨鈣化的生成;運動員因訓練而過度使用導致梨狀肌肥大。日常生活當中,長時間久坐、或者座椅太硬,都會使得梨狀肌受到壓迫而變得過於緊繃;愛翹二郎腿的人等於過度使用梨狀肌,也會造成累積性傷害;運動中若頻繁地使用到髖和臀部也有可能造成梨狀肌拉傷。

次發性則是梨狀肌本身以外的原因造成的,醫師談到,最常見的是腫瘤壓迫到梨狀肌或相鄰的坐骨神經。除了腫瘤,包括像是腱鞘囊腫、滑囊炎、骨盆內靜脈曲張等,也都有可能對梨狀肌造成壓迫。醫師特別指出,有不少患者的梨狀肌症候群則肇因於薦髂關節不穩定。梨狀肌由於橫跨薦髂關節,和薦髂關節周圍韌帶共同負責穩定薦髂關節,當韌帶受傷導致薦髂關節不穩定時,梨狀肌就被迫承擔更多穩定關節的任務,於是一直處於緊繃狀態,進而產生疼痛。

梨狀肌症候群成因分類

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

梨狀肌一旦受傷腫脹或受到壓迫,會在臀部深處產生明顯痛點,通常在坐時、轉換姿勢時特別疼痛,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跛行。此外,醫師再次提到,由於梨狀肌和坐骨神經常成為難兄難弟,也會引發坐骨神經痛。

梨狀肌症候群的診斷

根據醫師臨床經驗,透過詳細詢問病史、進行理學檢查、並輔以影像檢查,通常病因就會水落石出,一旦做出精確診斷(不管是原發性或次發性成因),治療就十拿九穩了。

梨狀肌症候群的治療

如果屬於原發性的問題,傳統的復健主要藉由電療及深層的熱療如短波、超音波、磁場等去治療,不過由於梨狀肌位在臀部深層,熱效應無法足夠深入受傷組織,對於較胖的病人更屬不易。面如此難題,醫師建議採行增生療法。

如果屬於次發性問題,例如有腫瘤或骨盆內靜脈曲張,醫師強調必須先處理這些問題源頭。若關乎薦髂關節不穩定,藉由增生療法也可獲得理想的改善。

傳統療法難以到位 增生療法深入修復

醫師進一步說明增生療法,作法為透過高階超音波的導引,將增生藥劑 (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) 精準注射於受傷的梨狀肌、以及鄰近的薦髂關節和腰薦椎韌帶,以刺激組織再生修復,不僅疼痛獲得改善,也強化了骨盆的穩定性。

增生療法 / PRP 注射須知

有些情況則不適合增生療法,包括嚴重的肌腱撕裂傷、軟組織全斷、開放性骨折、開放性傷口、或患部處於感染發炎狀態等。如同其他注射治療,增生療法的副作用常見的是短暫而輕微的注射後疼痛、僵硬或淤青。

梨狀肌保健之道:避免久坐與過量運動

醫師補充,有些梨狀肌症候群的患者努力地伸展梨狀肌,甚至接受類固醇注射、肉毒桿菌注射、震波治療等等,卻不去檢視梨狀肌緊繃的真正原因,實在本末倒置。洪醫師最後也提醒,日常生活除了應避免久坐與翹二郎腿,也千萬別當「假日運動員」,以免一下子運動過量造成梨狀肌和臀部肌群的拉傷。

新竹分院即將開幕

想要逆轉關節老化、告別惱人疼痛?請即刻行動!

立即預約